正文

这学期选修了历史系方城峰老师的《宋元史》:前八周讲宋史,后八周讲北方民族史;这一周刚好结束了宋史部分的最后一讲:宋代文化专题;恰逢《清平乐》7号开播,我们老师也在微信群里提到了这部剧,于是蹭蹭热度,来讲一讲这大宋,也当作是前半个学期的一些复习吧

提到大宋,应该有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羸弱,乃至有很多人叫弱宋,更有甚者称之为“弱怂”;他们认为,有宋一代,积贫积弱,重文轻武,尽管文化上十分发达,但是对外的软弱,导致了后来汉族的沉沦,这是从宋朝的结果来看,得出的最明显的结论;坚持这一观点的著名人物有钱穆吕思勉,他们都是成长于中华民族备受外族凌辱,随时有可能国破家亡的时代^1;因为,我们可以肯定,在他们坚持这一观点的背后,有一部分原因是想要**“以古论今”,为当时的政治服务;南宋的学者叶适**也曾发表过类似的言论,他说:“天下之弱势,历数古人之为国,无甚于本朝者。”

也有很多人坚持富宋论,这一观点是英国学者伊懋可提出的;与之持类似观点的还有美国学者费正清,费正清认为宋代是**“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时期”;伊懋可主要是从经济角度去看待唐宋的变局**,他认为,唐宋变革其实是经济的转型、技术的转型、生产模式的转型;经济转型的一个主要方面,就是江南的农业开发和市场的发展造成了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^2

但值得注意的是,他们在研究这一段历史时,采用的是西方学者管用的冲击-回应模式^3,是为了解答为什么中国没有自主进入近现代化,反而在元朝之后陷入长久的停滞,费正清在他的《美国与中国》一书中也有所反映。他认为,“传统中国不是不变的,也不是静态的或停滞的。正相反,它曾经有过不断的变化,并且变化多端。可是变化总是在一个明显的文化形式与规章制度形式的范围之内。”

在十九世纪末、二十世纪初,日本京都学派内藤湖南提出了唐宋变革论^4,也就是前文提及的唐宋变革的来源;内藤湖南在《概括的唐宋时代观》中提到:“唐和宋在文化上有显著差异:唐代是中世的结束,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,其间包含了唐末至五代一段过渡期……从政治上来说,在于贵族政治的式微和君主独裁的出现”;其实类似的观点,在宋明乃至民国时期就有人提出,北宋的郑樵在《通志》卷二十五《氏族略》称:“自隋唐而上,官有簿状,家有谱系,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,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。”“自五季^5以来,取士不问家世,婚姻不问阀阅。”

明朝人陈邦瞻更是从中国历史发展的大势来看待唐宋之际的大变动,而且把中国历史分作三个阶段。他在《宋史纪事本末•序》中说“然而未暇考其世已,宇宙^6风气,其变之大者有三:鸿荒^7一变而为唐、虞,以至于周,七国为极;再变而为汉,以至于唐,五季为极;宋其三变,而吾未其极也。变未极,则治不得不相为因。”

民国大师陈寅恪,对宋代也有自己的见解,他认为:“华夏民族之文化,历数千载之演进,造极于赵宋之世。后渐衰微,终必复振。”在建国后,胡如雷基于当时的政治形势,根据阶级斗争和土地所有制的变化,认为唐宋之际中国封建社会有着巨大变革

本文不想在这些事情上有过多的讨论,也不想发表自己的意见;于是,顺着《清平乐》的脚步,将剧中的故事娓娓道来,逐一展开,成了一个很好的选择

首先,关于这部剧的主角:宋仁宗,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要选这么一个主角。的确,在我们接受的小初高教育中,唯有秦皇汉武,唐宗宋祖,能够称之为天骄,才能够说对历史有重大贡献,至于高皇帝刘邦、宣帝刘洵、光武刘秀、三国三帝、北魏孝文、文帝杨坚、武后武曌、玄宗隆基,太祖重八、成祖朱棣、圣祖康熙、高宗乾隆也可以算是人杰

至于北宋仁宗,没有秦皇汉武的丰功伟业,没有唐宗宋祖的雄才大略,反而被他手下的臣子、一个又一个巨星所掩盖;吕夷简、宋痒、庞籍、晏殊、范仲淹、欧阳修、韩琦、富弼、文彦博、曾公亮、包拯、狄青、苏轼、曾巩、王安石、司马光、柳永、周敦颐、邵雍、张载、程颢、程颐、章惇、韩绛、吕诲、梅尧臣、王尧臣、王拱辰……这一长串的名字,让我们迷失在他们璀璨的光辉中,不由自主地忽视了散发着微弱光芒的仁宗

但是仁宗真的只是名声好,没有半点历史功绩吗?仁宗真的握着一手好牌,却打得稀巴烂吗?异国百姓、君王均为仁宗之死感到悲哀,是因为仁宗好欺负,难得遇上吗?这些问题,我们都可以在后面讲述的过程中,稍加思考;当然,仁者见仁智者见智,每个人得出的结论都会不一样,那就看各自的领悟啦

参考资料

  • 课件&课堂讲授,清华大学历史系,方城峰
  • 唐宋变革论究竟是怎么回事,北京大学历史系,陆扬
  • 唐宋变革论的由来与发展,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,李华瑞